增重容易减重难? 轻卡减重背后的“物尽其用”

2022-09-03

自“大吨小标”曝光以来,蓝牌轻卡自重问题就成为了行业诟病,很多重载车型在空车情况下就已超重,面临的是无法上牌、无法营运甚至在后续年检中无法过审的尴尬局面。

对此,各车企都意识到了轻量化的重要性,开始集中资源开发轻量化标准自重的蓝牌轻卡。

时至今日,各车企在轻量化方面都有着不小突破,4米2蓝牌轻卡自重也得到了很好控制,如今市面上的新车也基本都是合规生产。

在这其中,各车企在轻量化方面都有哪些新技术呢?今天我们一探究竟。专注轻量化,解决上牌难题

曾经的重载轻卡,几乎都参照了中卡的承载力、结构改造而来,加宽加厚的车架、多层大梁、超宽超高的货厢等设计,匹配大排量发动机、10挡变速箱以及10多片的板簧等等,这种底盘配置承载10吨以上的运输量问题并不大。

但这就会导致车辆自重增大,此类车型整备质量通常为4-5吨左右,很多车甚至没载货就已超载。

给车辆减重,首先要得到政策支持。

在蓝牌新规以及各种治超整顿工作下,矛盾集中指向车企、非法改装厂以及各种检测机构。从源头上进行管控,将超重不合规产品排除,同时针对各类违规行为处以罚款、取消资质等处罚,以此将行业制度统一化。

另外,标载化、合规化运输也是未来趋势。

如果国家治超常态化,所有车企都会站在标载同一起跑线上,车辆自重越小,装载空间就会越大,单趟运输效率和收益才会越高。标载运输的持续发展,还会促进货运行业良性竞争,推动行业进步。

铝合金材料应用,只为降重

那在现阶段,各大厂家在4米2轻卡上怎么减重呢?铝合金材料自然是首选。

从重量上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轻量化4米2轻卡,其底盘自重多集中在2.1吨左右,此类车型上的不少钢制件都被替换为铝合金部件,在确保可靠性与承载力同时,最大程度实现减重。

此外,还会有新型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应用在车辆不同部位,这类材料重量轻,韧性好,不易变形,综合原因依旧是在保证安全与承载力同时,为车辆减重。

更有甚者,有些厂家为了追求最大轻量化,不惜花重金给车辆配上铝合金车架、铝合金传动轴以及铝合金货厢等部件,以此达到减重几百公斤的效果,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材料成本飙升。

这样的无奈之举,的确减重效果明显,但铝合金车架和货厢的造价极高,且耐用程度一定远低于钢制材料,因此这类部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还需要等待市场的实际反馈。

车辆零部件高度集成化

零部件高度集成化,对外国车企而言早已是一整套完善体系,但放在本土车企上,面对车辆零部件的高度集成化,只能说还在不断前进的路上。

车辆设计初期,通过开模将板簧支架、尿素罐及油箱等等底盘结构优化,保证最大空间化和维修便利性同时,为车辆实现减重。

比如尿素罐+油箱的一体式设计,油箱将尿素罐包裹在其中,使得底盘利用率更高,重量更轻。

同类型设计还包括一体式设计的继动阀、ABS电磁阀等,这些结构可有效缩短管路距离,整合底盘布局,增加车辆稳定性。

此外,这类复合材料的弹性和造型处理也会更加容易,从设计难度及原材料成本上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站在车企立场,要把轻卡做得扎实耐用,增大承载力,通过大量“堆料”就可实现。

相反,在具备原有耐用度与车身轻度前提下,为轻卡减重才是真的难题。做到这点,除了更多新材料的应用,成本管控也是一件让人头大的难事。毕竟为了给车身减重,把增加成本转嫁给卡友的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

9月1日起,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执行,以蓝牌轻卡为代表的货运用车在检验和准入标准上会愈发严苛。

新规标定了2.5L发动机、2.1米货厢、7.00in轮胎的规格上限,可见国家治超决心之大。

这样新规随着带来的,想必会是持久的阵痛期。从营运主角度来看,为了车辆减重导致各方面成本增加,势必会让蓝牌轻卡市场占有率面临走低风险。同时,如果蓝牌轻卡载货能力持续下降,那更为科学的黄牌货车就会慢慢受到青睐。

因此,能否从根本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挖掘车企、经销商、卡友的实际用车阻力,这是政策调整过后大家真正的关注点。

让我们拭目以待。END

图文编排|K.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