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战略何松松:车企要打造差异化产品就得学会做“减法”

2022-11-25

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

“车企在下一个阶段竞争中需要警惕的是战略趋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普及,车企会和一级供应商以及互联网巨头更加紧密地绑定。未来,在合作之中,车企思考的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技术雷同、战略趋同的陷阱。在此情形之下,车企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并适时地做减法。”

11月24日,在《中国经营报》触角直播“自动驾驶离我们有多远”主题沙龙上,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表示。据统计,本次直播累计观看次数达50万次。

创新的落点在“用户价值”

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给“创新”定义的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大众和主流市场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在何松松看来,这只是创新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企业从产品创新到品类创新,最终落在“用户价值”这一层面。“企业需要解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我认为到此为止才是一个创新的闭环。”

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在用户的应用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何松松认为,自动驾驶的运用需要警惕的是技术鸿沟和“心智”鸿沟。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再到品类创新,实际是需要不断跨越鸿沟的。“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车主在使用过程中其实是对自动驾驶技术存在安全疑虑的,所以这项技术的使用性和普及率还是偏低。在技术层面,实际上未来几年自动驾驶就可以实现L5级甚至可能更高的级别,但是,要改变目前车辆用户的习惯并且让他们完全信任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难度是巨大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直以来是由供给端不断推动,但是,真正转化到用户的使用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此情况之下,何松松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车企可以学会做减法。不少车企试图让自动驾驶技术的运用范围大而全。因为思考的起点是这项技术必须解决消费者在用车以及道路交通行驶过程全场景的所有问题。但是从用户视角来看,消费者其实是需要逐渐适应自动驾驶技术的,这项技术的普及应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其实不需要让自动驾驶技术涵盖更多、更全的场景范围,而是聚焦某一个日常交通驾驶场景中,在这个场景之下将能应用到的自动驾驶技术做到极致。在这个场景之中把应有的算法、硬件的效率、软硬件搭配的效率以及底层的架构不断进行优化。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成本下降,需求明确,给消费者传递的概念更为清晰直观。

第二,车企需要建立反向思维。目前不少头部车企的市场重心在C端。那么,车企是否可以考虑其实也能从B端起步并进行创新,比如在商用领域,车企能否开拓自动驾驶的新场景。通过持续的数据迭代的积累以及技术升级之后,在B端也能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再思考C端的商业价值也未尝不可。

第三,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新技术的变革对营销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战,如何将自动驾驶从小众市场过渡到大众市场,企业需要推出和以往不同的营销方式,对行业新技术进行传播推广以及大众教育。

传统、新兴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到来,除了传统车企正在积极转型之外,也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互联网企业涌入到造车这一赛道之中。一时之间,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成为了诸雄争霸的焦点。

针对当前自动驾驶市场的格局,何松松认为,在当下的发展阶段,已经入局的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互联网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来看,大家离用户都有一定距离,反过来从用户视角来看,我认为大家又都各有优劣势。”

何松松表示:“在电动智能汽车时代,传统车企延续其过去的思维惯性,进行的是‘延续性创新’,也就是在其原有的平台架构基础上进行技术迭代和优化修补,所以不少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几乎是‘油改电’产品。但是造车新势力没有组织、网络、战略以及观念上的包袱,由此看来,造车新势力的行为属于‘破坏性创新’,它们的底层电子电气架构以及纯电平台的搭建是一套全新的价值网络,我认为这是两类企业的战略打法不同。”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电动智能市场规模逐渐壮大,传统企业车辆用户保有量大,驾驶数据、测试条件等会有一定优势,同时车企需要的是更多的生产制造经验。而这些是造车新势力所不具备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的龙头——特斯拉年销售量也刚刚跨过百万级别,跟丰田、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全球一年上千万辆的销售规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未来把控整体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以及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我认为传统车企依然具备强大的优势。”

何松松还表示:“不同的车企一定是基于自身的价值网络、能力边界、技术边界来思考怎样构建起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数据能力以及算法能力。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车辆产品本身、硬件能力以及底层的架构。那么,未来如何结合这些能力进一步形成差异化,我觉得这是企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自动驾驶普及的时代到来之前,我认为谁更了解消费者,谁就能跟消费者离得更近,就更容易打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更容易赢得市场。”

相关车型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