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小跟头不影响上高速

2022-12-19

主笔/满月

文章架构师/静静

出品/巨头财经

时间回转至2017年,FF91正式发布至今已逾5年。在这5年里,蔚小理已从造车新势力一跃成为了新能源巨头。

伴随“热搜”的,不仅是“入场热”,还有“讨论热”。蔚小理之“小”—小鹏,“低配高价,G9价格调整事故”、“上市仅两天,G9被紧急下架”、“新势力频遭换人潮,内部决策不统一”,“销量承压,总收入环比大幅下滑”、“创始人飘了,内部结构调整不善”…等话题一时间将小鹏推到了风口浪尖。

困境中的小鹏,虽尚未触达谷底,但还需继续过冬。

而彼时,创始人何小鹏终于发现金玉其外,内部堪忧的隐患,走上了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聚焦于产品规划和研发、公司战略。

小跟头上,似乎不影响小鹏上高速。将市场调成静音,给他一些时间,看小鹏如何抵过寒冬。

01

新能源汽车进入新发展阶段

品牌们刚刚打响差异战

2014年一度被业内誉为:“新能源造车元年。”这一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先后成立,多项与新能源发展相关的政策出台,不仅有财政补贴还有新能源汽车相关税费的减免,一度为“油改电”亮起了绿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众创业者开始相继创业。

我们大致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法拉第“延期”—“蔚小理”拉起航帆

当贾跃亭再次向全体员工董事宣布在最短时间内交付FF91时,市场已从哗然变成了鸦雀无声,或许市场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推迟见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的关注度聚焦新能源热这一维度。

在新能源造车板块,首先入场的是以李斌、何小鹏、李想为代表的“蔚小理”代表队,另一边传统车企嗅到了市场风向的味道,相继公布转型计划,诸如李书福“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卫蓝事业计划2.0”等等,掀起“造车热”。

(2)做足消费者市场教育—拥有第一批种子用户

从2014成立至今,在8-10年的时代更迭里,蔚小理先行开拓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将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心智教育基本教育完成。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节省能源、外观造型和功能多样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最常见的三个原因,被选择的次数远高于“福利优惠多”这一项。

在这其中,种子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但也就是当所有人以为蔚小理可以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安枕无忧,平稳蓄力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battle”正式打响。

(3)量产—蔚小理一度顺风顺水走过了8年

当大家都以为上新能源汽车已经上高速了,其实百家都还在省道、国道上奔跑。

随着新能源市场不断深入,蔚小理开始步入以蔚小理为重点包围圈,前遇比亚迪特斯拉老大哥车企,后遭哪吒、零跑等顺位梯队新势力;左见以传统车企全力打造的新能源品牌;又逢互联网大厂或传统车企联合建立的新能源新品牌。形成四方角逐的态势,诸侯割据却又百花齐放。

小鹏在这个时候折了一下,换了个轮胎,爆了一个胎,提前发现问题,做出适时预判,它其实是合理的,也是利好的。

在被多方围剿时,小鹏正求一字之变。关于“瓶颈”和“局限”小鹏正在突破头顶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许,这一次的“水深火热”之战,对于小鹏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体验到“刮骨”之痛,才能先开始彻底治疗。

市场情绪,刚刚形成起点。

品牌们刚刚开始打响“差异战”。

02

遭遇“灰犀牛”

创始人转身

成就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价格并购案,以43.5亿美元价格UC并入阿里;

身价暴涨9倍!“202-2021”财富最快成长50人;

37岁,赚了100个亿42岁成功敲钟市值749亿……

将这些标签全部汇集到一个人身上,或许未免过于戏剧性,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人就是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

但也正因风口之上的“飘”,才成就了如今的“省”。

过去,小鹏汽车始终在顺境中成长。何小鹏携着“连续创业者”的光环入场后,各大明星投资机构纷纷助阵支持,2020年纽交所上市、2021年港交所上市,小鹏汽车在呵护中茁壮成长,让持续增长的销量,掩盖了企业扩张过程当中存在的致命伤。

直至2022年9月底,小鹏G9上市之后,市场反应应声下跌,SKU混乱的问题逐渐暴露,不少网友开始退订,无奈之下,小鹏汽车紧急进行SKU调整,在这过程当中造成了大量损耗及资金浪费,何小鹏也为自己的“飘”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凸显开来,忽视用户需求,降低用户体验,决策草率,组织架构混乱,权责不明等情况逐一显到台面上,小鹏也终于宣布了“整改决定”,开始重新审视创业路。

10月下旬,小鹏汽车开始展开企业架构“大换血”,设立五大虚拟委员会组织,形成组织网络,拉通公司各连条业务线沟通渠道,协同增效。可以发现,何小鹏正在加强对战略、产品规划以及研发生产的把控。除此之外,小鹏汽车设立三个产品矩阵组织,E、F、H平台分别负责对应车型产品平台所有车型的售卖全链路。在内部,一向出手阔绰大方的和小鹏也打起了“节约牌”,通过平台化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次改革从第三季度财报上看,已经初见成效。

首先是营收增加,小鹏2022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68.2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9.3%;其次是毛利率改善,其2022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13.5%,第二季度为10.9%;此外,净亏损收窄,2022年第三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23.8亿元,相较于第二季度环比收窄12.0%。

营收、毛利率、净亏损收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些变化还是在小鹏汽车在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后,形成高阶辅助驾驶,开发2个全新整车平台情况下实现的,被业界认为是成长型企业走强的关键信号。

03

新能源汽车不能只考虑“颜值面子”

更应找到“内在里子”

在新能源第一段争夺战中,成功量产基本就等于稳赢,尽管处于一片质疑声中,但蔚小理真的找到了新能源的“英雄主义”,交付量长期稳居新势力车企前列。

新能源车企也从不只是顺风局。不得不承认的是,新势力车企目前仍旧用一条腿走路,表面上看是市场新车型带来的阵痛期,实则基本盘不够稳固。

小鹏汽车主力车型小鹏P7撑不起公司销量,一旦车型不及预期,就容易遭受滑铁卢般触底。小鹏的失速和失去“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于内部建设,而是前批入局新能源汽车的一面“镜子”,车型以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驱动方式涵盖,但缺少热销主力车型,且充电网络覆盖面不够密集,这一市场空白给予新能源汽车新的“插针”机遇和解决问题的可能。

而与小鹏状态旗鼓相当的“难兄难弟”理想汽车,继L8、L9推出之后,相比于理想ONE的第一代增程电动平台技术,又有了不小的提高,已经站稳了6座豪华SUV市场。而在此时,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的卸任,又给市场释放了一枚即便努力“性价比”不高的烟雾弹。

电池价格的暴涨以及纯电续航的“差点意思”,让首批入驻“新能源汽车”局的资深玩家们处于困局之中,急需寻找新的突破点,但就目前入局的老玩家新姿态来看,似乎已不远。

04

巨头财经的思考

困局之下的涅槃之战

不止于小鹏,小米官方曾表示初步定位与小鹏相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而彼时,小米造车也在饱受非议。

从去年3月业界传出小米造车,至今已逾600天。“PPT造车”、“不务正业”等争议四起。然而紧接着11月传出“小米造车被叫停”的传闻,内部称正在进行中,这究竟是华容道的“汽车救赎”还是罗生门的“左右夹击”。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

可以预见的是,不管传闻真假,造车不易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曾经雷军曾接受央视《云顶对话》节目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因为这成为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2025年要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即600万辆左右。

长期来看,造车战略无疑是小米目前新的增长点。在过去的600天,小米的研发团队因为造车不断在扩大,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研发人员共16911人,在多个部门任职,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8%。在互联网大厂普遍“毕业证”的背景下,小米保持研发团队扩张更基于企业底气。

在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市场虽处于新能源风口,但以小米为圆心的蔚小理二代如何破局,如何打破企业壁垒顺利实现量产;以小鹏为圆心的蔚小理一代如何打破已经走出来8-10年的“舒适圈”,找到首批入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点,解决“卡脖子”现象,真正走出来“两条腿”的新能源之路,依旧是小米和小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但已经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出路”前方始终泛着热烈的光,或许路途坎坷,但一定要以马拉松的心态看待结果,小跟头,不足以影响上高速,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参考资料::

1、买车家,《足足造了5年,FF91交付终于要来了?》

2、资讯,《江湖再无‘蔚小理’?》

3、虎嗅,《何小鹏“重新掌舵”》

4、澎湃新闻,《小鹏汽车:短期看淡,长期坚守,智能电动竞赛是场马拉松》

5、新能源汽车评论,《输了上半场,下半场怎么打?》

6、功夫汽车,《理想“2号人物”高位套现跑路,这也太不理想了吧?!|功夫汽车》

7、品牌头版,《造车600天,小米也栽了?》

8、中国企业家杂志,《雷军造车600天,小米再陷低谷》

9、雷达财经,《销量“锁死”收入,何小鹏改造小鹏》

相关车型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