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代工之路又能走通了?

2023-08-11

一直被汽车行业视为已经走不通的代工模式,似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前不久,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信息显示,北京汽车制造厂申报了一款“极石牌”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SUV,车尾标注的名称为“石头01”,产品大概率出自扫地机器人企业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的跨界造车项目,再加上6月时,同样在工信部的新产品公示中,大乘汽车也申报了一款名为大乘V07的车型,其造型和自游家NV如出一辙,不禁让人开始想象,或许代工这条路又可以走了。

01

“拦路虎”或将不再

自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风口以来,汽车制造这条赛道上就不断有新的玩家涌入,上文提及的石头科技和自游家就是如此。

对于这些新玩家来说,想要成为一家新造车公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产资质问题,此前有三条解决途径。第一条是独立申请造车资质,如哪吒汽车依靠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申请资质。但鉴于相关管理部门在批复新造车资质申请上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对于大多数新势力企业来说,只剩下另外两条路可走,购买资质和代工。

其中,由于造车投资逐渐趋冷和更加理性,即便能以大代价买到生产资质,新的造车企业也越来越难以承受自建工厂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以昌敬创立的洛轲智能为例,该公司于2021年1月创立,在2021年完成天使轮融资后,直到2023年初完成E轮融资,两年多时间里累计公开融资额只有大约5.4亿美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短期内很难独立完成生产基地的重资产布局。

换言之,只剩下代工这一条路可走。自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第二波跨界造车热潮,集度汽车、宾理汽车、小米汽车、牛创新能源陆续成立,其中,牛创新能源就明确采用代工模式,选择让大乘汽车在常州金坛的工厂代工生产自游家车型。

可随着2022年12月一封题为《致NV用户的一封信》的公布,在宣告自游家新车短期内上市无望的同时,也让汽车代工或许已被“禁止”的言论甚嚣尘上,理由之一是这封信的落款是自游家的代工伙伴大乘汽车。

如今,随着工信部新产品公示中出现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申报的“极石牌”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SUV与大乘汽车申报的大乘V07,代工生意或许又能继续下去了。

02

从合法鼓励到“此路不通”

其实早在前几年,汽车行业的“代工模式”是被允许甚至可以说是被鼓励的。

2018年12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这份文件的出台,被业内公认为正式明确了代工生产的合法地位,当时的背景是,国内汽车业生产利用率出现不足,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到了53.74%,代工恰恰能优化尾部汽车企业闲置的产能资源。

到了2020年2月10日,工信部在下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将第五条第三款里的“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技术保障能力”。这一处修改意味着,生产企业不再被要求必须具备设计开发能力,将生产和设计开发能力分离,也就为闲置产能利用打开了通道,为企业间的代工合同打通了路径。业界普遍认为,该文件为代工合法化扫清障碍的同时,有望加快其市场化进程。

然而,风向在两年之后再次出现了变化。2022年初,工信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下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要具备生产资质才能代工生产,同年10月28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关于“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的描述。

对此,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阶段,“代工”模式孕育多家“造车新势力”,随着行业不断发展成熟,适当提高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或将更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03

代工能否行稳致远

关于代工,业内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一部分人认为,代工不仅会让车企丧失对产品质量的把握,而且还会让一些传统车企沦为加工厂,丧失话语权。此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就曾提出:“没有一款好的车,是代工出来的,”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也曾直言:“对于代工模式汽车还是很难实现的,现在新造车势力主要是暂时没有资质迫于无奈才选择的代工模式,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紧密相关,很难分离,不太适合代工。”

有分析甚至指出,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与蔚来大众开展合作的江淮,当前就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转型代工厂”非但不是真正的解药,更像是一剂“慢性毒药”,让江淮身处汽车产业的沃土,却好似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另一部分人则抱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代工可以有效地利用好闲置产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指出,有关部门需要加快推动相关资源整合的政策出台,促使一些优质企业主动接盘那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同时应当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产能灵活转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曾在今年四月的一场论坛上建议,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当中,应当培育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时推动汽车行业借鉴ICT行业,推广专业代工的模式。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撰文指出,在开展代工模式的实践中,应思考和注意四方面问题,包括积极引导无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通过行业实践不断优化完善产品责任、生产一致性、双积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治理体系,代工主体双方应在研发、生产、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考虑充分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以及在合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动整车企业集团内产能平衡的新模式。“代工的具体创新发展模式,应该是在市场中进行逐步摸索,行业和企业在此过程中都不断积累经验。只有在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才能持续创新,健康高质量发展。”该文章这样说道。

相关车型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