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合资车, 为什么一定是, 也必须是行业趋势?

2023-10-26

中国市场可以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市场,事实上除了丰田之外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做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称霸市场。

也就是说,诞生于中国的民族企业,只要在中国市场拥有不错的销量,就能够在世界立足脚步,至少从营收、利润、技术储备上来看,是可以通过电动化来绕开外资品牌的技术封锁,形成以中国市场为主导的核心产业群发展。

之所以这么理解,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大方向上的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全球企业板块都在快速推动这一产业发展,而且是从骨子里想要推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渗透率在今年年底将会达到40%,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核心。

另一个是销售基本面,2022年全球乘用车销量为5700万台,国内的狭义乘用车销量就占到了2000万量级,巨大的占比已经让我们成为全球企业的核心区。

按照行业预期,2025年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将会超过70%,也就是说只从狭义乘用车角度来看,中国生产的乘用车仅在中国区域销售,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占比也能达到24%左右。

未来的行业趋势,一定是以质量、电动、智能化相互连接的全新市场,背后靠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民族情绪,还有供应商巨头、强大的产品力来持续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今年的乘用车发展已经明显表露出了巨大的反差,此前高高在上的丰田、本田奔驰宝马等品牌已经开始降价求市场,尤其是日系品牌,的确还拥有不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但问题的根源是跟不上中国电动化发展的大步调。

刚才我们提到,中国市场一定是主旋律,丢失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这会对未来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造成增长压力。

今年以来,所有的外资品牌都处于被动状态。

福特全新的蒙迪欧推出了1.5T版本,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价格,丰田电动化产品打折销售,本田全系车型折扣稳定在85折,雷克萨斯保时捷等品牌也开启折扣卖车策略。

根本原因是,在工薪阶层市场消费者开始和自主品牌建立更好的信任感,高端用户群体也开始被智能化、自动化、电动化逐步感染,传统意义上的内燃机体系在中国市场遇到发展阻力。

并非中国媒体唱衰外资品牌,而是外资品牌本身转型较慢,此前的内燃机时代,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在围绕着欧洲、北美市场运营,丰田、本田、大众、通用尤其明显,很少独立为中国市场的需求而思考。

但电动化以来,自主品牌的疯狂蚕食让外资品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让外资品牌不得不重新确定发展核心区域。

但很可惜还是慢了一步,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以及新势力都率先在中国市场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开始在15万乃至20万级市场重新确定企业价值和品牌高度。

吸引用户的优势是更好的设计、更出色的动力系统,以及不错的智能驾驶体验感,并且安全性和性价比、质量都有不错的保证。

在这种中国品牌矩阵下,其实一部分外资品牌已经失去了发展机会,韩系车、福特、部分欧洲品牌以及日系品牌销量持续下滑,难守盈亏线。

所谓的唱衰外资品牌,其实只是消费选择之后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外资品牌如果不围绕着中国市场的电动、智能化做转型、升级,未来在欧洲、北美市场也会逐步失速。

相关车型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查看更多